2019冠狀病毒病認知

COVID-19需要關注的變異病毒株Omicron BA.2

  • 世界衛生組織在2月2日指,57個國家已經檢測到Omicron BA.2。

  • Omicron BA.2與Omicron BA.1的基因序列不同,包括刺突蛋白和其他蛋白中的一些氨基酸都有差異。Omicron BA.1是香港目前流行的病毒株,研究指Omicron BA.2比Omicron BA.1更具傳播力

  • 世界衛生組織目前正在通過研究評估Omicron BA.2相較於Omicron BA.1的再感染風險。雖然現時已有關於感染Omicron BA.1後感染Omicron BA.2的情況記錄,但是研究的初步數據表明,感染Omicron BA.1後會減低感染Omicron BA.2的風險

  • 來自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比率較高的國家(包括南非、英國和丹麥等)之臨床數據,發現感染Omicron BA.2比Omicron BA.1所得的病徵在嚴重程度上沒有太大分別,對疫苗的效用亦未見影響。與 Omicron BA.1 相比,沒有證據表明感染 Omicron BA.2 會導致更高的住院風險。

  • Omicron BA.2缺少了Omicron BA.1的S基因特徵,令目前常用的PCR核酸病毒測試難以準確檢測Omicron BA.2

常見問題

  • 感染2019冠狀病毒一般會有哪些病徵? 

  • 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常見病徵包括發燒、乾咳及感到疲乏。其他病徵包括喪失味覺或嗅覺、鼻塞、結膜炎、喉嚨痛、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皮疹、噁心或嘔吐、腹瀉、發冷或暈眩。有些受感染者只有很輕微或不明顯的病徵,甚至無任何病徵;有些則可能出現嚴重的徵狀,例如呼吸困難、胸口痛或精神混亂等。年齡較大或本身有健康問題的患者(例如高血壓、心肺疾病、糖尿病、肥胖症或癌症等),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 部分2019冠狀病毒病的患者會出現持續的病徵,包括感到疲乏、出現呼吸道和神經系統徵狀。現時仍未清楚這些徵狀會維持多久。 

  • 資料來源: 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2624.html#FAQ4

  • 感染Omicron一般會有哪些病徵? 

  •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指感染Omicron的病徵和感染其他新型冠狀病毒株的病徵相近,而病徵的明顯程度和嚴重程度則視乎接種疫苗的狀態,另外亦受個人健康狀況、年齡、病史等因素影響。衛生署指海外經驗顯示感染Omicron變異病毒株的成年人士的病徵較感染Delta變異病毒株輕,但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幼童仍有機會出現較嚴重的病徵和併發症。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riants/omicron-variant.html 

  • 兒童感染Omicron一般會有哪些病徵?

  • 由於Omicron會攻擊幼童上呼吸道,令他們的上呼吸道收窄,及影響中樞神經,導致神志不清。

  • 若幼童持續抽筋超過30分鐘、心口痛、嘴唇發紫、持續高燒,便要召救護車。

  • 若幼童有抽筋情況,應幫助患者「打側個頭」,避免患者被口腔分泌物「濁親自己」,同時應觀察其抽筋情況,「是一邊手抽抑或雙手一齊抽」,記下後告訴醫生,有助醫生斷症。

  • 若家長一旦發現病童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神智轉變或模糊,以及持續發高燒及抽筋等跡象,應立即到醫院求醫;

  • 如兒童或青少年受到感染,請留意: 家長及照顧者需要注意的事項

  • 如果我懷疑自己感染2019冠狀病毒,我應該怎樣做? 

  • 如你懷疑自己感染2019新型冠狀病毒,你可以先自行進行快速抗原測試。因為醫院管理局指本港各區急症室嚴重超出負荷,甚至影響其他緊急救治服務,並呼籲有其他病症而病況輕微的市民不要到急症室求診,應尋求家庭醫生或其他私營醫療服務。除了公立醫院急症室和普通科門診之外,也可向私家診所和醫院求診。政府通過私家醫生為市民提供免費的2019冠狀病毒病檢測服務 (不包括免費診症服務),其強制檢測會繼續以深喉唾液樣本進行。 

  • 由於快速抗原測試的準確度較核酸測試的低,因此建議進行多於一次的快速抗原測試。醫院管理局呼籲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測試結果呈陽性的市民應盡量尋求家人、朋友協助,或利用速遞服務提交深喉唾液樣本,並耐心在家等候結果,不應前往急症室。 

如懷疑自己感染2019冠狀病毒,或查詢檢疫或檢測事宜,可聯絡: 

衞生防護中心熱線電話:2125 1111 / 2125 112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COVID-19」 WhatsApp熱線:9617 1823 

及早檢測和診斷 (政府COVID專頁) 


  • 我家中有確診人士/密切接觸者,我應該有甚麼防疫措施要留意? 

  • 所有家庭成員在家中應戴上口罩 

  • 等候送院期間,或有檢測結果之前,盡量留在獨立空間內 

  • 不應與家人同枱進食 

  • 所有家庭成員的個人物品應分開放置及不要共用 

  • 潔手前不應觸摸共用物品,如門柄及電視遙控器等 

  • 如廁後先蓋上廁板才沖廁 

  • 經常以1:99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和消毒家居環境 

  • 所有家庭成員每日量體溫 

  • 打開窗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確診者/密切接觸者應避免與家人直接接觸 

  • 所有家庭成員應密切留意自己的身體情況,如出現任何病徵,或病徵加劇,應立即通知衛生署 

  

   詳情請到: https://www.coronavirus.gov.hk/chi/early-testing.html

  • 2019冠狀病毒不停變種,我可以做什麼保護自己? 

  • 世界衛生組織正在密切關注全球至少 10 種新冠變種病毒。當中有5種是「受到關注的變種病毒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s),分別是Alpha、Beta、Gamma、Delta和Omicron變種病毒。這些病毒株各有特性,有些傳染力較弱但較致命;有些更強傳染力但病徵較輕微,甚至沒有徵狀。不過,各病毒株都可能對目前的疫苗和治療方法更具抵抗力。 


  • 研究顯示現有疫苗能有效應對非變異株,而對不同變異株的有效數據則因不同疫苗而異。 以現時引致香港第五波爆發的Omicron變種病毒為例,研究指接種兩劑復必泰或科興疫苗均未能提供足夠的保護力,需接種第三針(加強劑)復必泰疫苗才能有效抵抗,減低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重症及死亡的風險。現階段,無論有接種疫苗與否,也應繼續保持社交距離和個人衛生,做足預防措施,保護自己及他人。 

  • 曾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或是密切接觸者, 要等多久才能恢復捐血?

透過快速抗原或核酸測試而確診感染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之人士,或曾與確診個案或懷疑確診個案有密切接觸之人士,視乎其病徵及康復狀況,需暫緩捐血最少14天。捐血者於捐血前亦需完成相關政府部門發出的檢疫、隔離或檢測要求。 

  • 曾確診感染並帶有病徵之人士,須於完全康復後起計,暫緩捐血14天。

  • 曾確診感染但並無任何病徵之人士,於最後一次陽性檢測結果翌日起計,暫緩捐血14天。

  • 曾與確診個案或懷疑確診個案有密切接觸之人士,需暫緩捐血14天。

另外,中心繼續暫緩近期曾經離港人士捐血,由扺港當日起計暫緩捐血28天。 

以上修訂,是醫院管理局(輸血服務中心)血液及血製品安全專家小組經過審慎考慮後提出,並已經衡量相關風險。專家小組會與相關部門緊密聯絡,並對捐血措施作出適時調整。同時,中心亦再次提醒捐血人士,若捐血後出現發燒、呼吸道感染或肺炎癥狀,應盡快求醫並通知中心當值醫護人員(捐血者可於辦公時間內致電2710 1333,非辦公時間可致電2710 1234)。

参考:https://www5.ha.org.hk/rcbts/news/news20220316


【做個醒目老友記 留家抗疫 注意衛生】

Hong Kong Red Cross香港紅十字會